信达生物“In House”代表性机构国清院一直给人“强悍又神秘”的感觉,除了公司很少对外公开详细介绍,还因为近年来国清院为信达生物输出了一大批强有力的管线配资官网,其中就包括近来市场关注度拉满的PD-1/IL-2融合蛋白IBI-363。
在6月28日信达生物研发日上,两位国清院高级管理层对肿瘤技术平台和研发策略进行了展开介绍,包括TCE、VHH双抗、ScFv工程、Topo1i ADC、双载荷ADC、抗体肽偶联物(APC)等丰富的技术平台。
更重要的是,信达国清院管理层重点介绍了IO+ADC双重升级的肿瘤研发策略,让投资者看到了信达肿瘤板块下一代治疗的远景,IO领域从免疫检查点单抗到细胞因子融合蛋白、T细胞连接诶器,ADC则是从单抗ADC升级到双抗ADC、双毒素ADC。
这无疑是公司向市场释放一个信号:IBI-363这样的FIC重磅分子,我信达还有不少。
展开剩余88%本文就研发日信达生物释放的部分分子早研亮点、临床策略进行介绍。
01
IBI-363,新一代IO基石
PD-1/IL-2融合蛋白IBI-363是本次信达生物研发日最浓墨重彩介绍的重磅核心管线,信达生物将其定义为新一代IO免疫治疗基石。
大会上,信达生物重点展示了IBI-363在IL-2靶点的差异化设计,一方面过往IL-2药物无论是野生型IL-2还是非IL-2α受体偏向结合药物均不能实现高疗效+低毒的目标,显著限制了临床应用;另一方面,过往已有的IL-2药物无论是大剂量还是小剂量都存在各自的不足,新一代的药物需要解决较窄剂量窗口问题。
从设计来看,IBI-363首创性的采用了α偏向型设计,一方面能够定向激活共表达PD-1和IL-2Rα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TSTs),另一方面展现了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和最大化的避免外周毒性。
信达生物也概括了IBI-363的核心优势:1)双功能分子设计定向优先激活TST,TST一类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可以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和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免疫监视以及调节免疫微环境等多种机制杀伤肿瘤;2)突破传统IL-2用药剂量上限,过往IBI363临床剂量窗口为0.1mg/kg至3mg/kg,治疗窗口较宽;3)IBI-363特异性地激活表达IL-2Rα的免疫细胞,如PD-1+CD25+T细胞和Treg细胞,同时减少对其他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激活,从而降低毒性。
2025 ASCO大会上,IBI-363公布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结直肠癌(CRC)和黑色素瘤三大适应症的临床数据,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证明了其差异化设计的路径验证,同时证明IBI-363在PD-1耐药的患者和冷肿瘤患者中均具备很强的治疗潜力。
从IBI-363临床推进策略来看,公司更为稳健进取,包括黑色素瘤、IO耐药后肺癌、三线肠癌已进入注册性临床或准备三期临床阶段,一方面从后线治疗/免疫治疗空白市场角度验证分子的潜力,另一方面在这些代表性肿瘤中取得确证疗效后再进一步拓展各个大瘤种、一线实体瘤治疗。
基于已有数据,尤其是肿瘤药物疗效金标准OS数据来看,IBI-363在上述三大适应症都展现出十足的疗效优势,这也是后续IBI-363有望创造国产分子海外授权新纪录的核心基础。
信达生物显然想要一个又大、又深入合作绑定的BD,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和MNC拉扯谈判。
02
T细胞衔接器:潜在最强三抗?
信达生物在介绍自家IO板块的TCE管线时,更是将自家IBI3003标签上了“全球潜在最强三抗”,让参会者眼前一亮。
IBI3003是一款GPRC5D/BCMA/CD3三抗,由公司自有的Sanbody®技术平台构建。GPRC5D/BCMA/CD3三抗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耐药治疗的热门研发方向,BCMA作为治疗MM的热门靶点已被验证,而GPRC5D在65%的MM患者高表达,且与BCMA表达水平相独立,BCMA、GPRC5D双靶覆盖解决单靶药物表达异质性、治疗耐药问题,减少肿瘤逃逸。而加上低亲和力CD3则是可以精准激活T细胞,加强肿瘤杀伤。
除了IBI3003外,目前已经有一些同类三抗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强生的JNJ-79635322、先声再明/艾伯维的SIM0500、齐鲁药业QLS4131等。其中,JNJ-79635322已经在2025年ASCO上公布了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人体临床数据:在接受推荐II期剂量(100mg,每四周一次皮下注射)的36名患者中,ORR为86%,其中75%的患者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以上水平(VGPR);在未接受过抗BCMA/GPRC5D治疗的27名患者中,ORR高达100%,其中89%达到VGPR,且所有患者持续缓解。
之所以喊出“全球潜在最强三抗”,预计是信达生物在临床前看到了IBI3003对JNJ-79635322“Me Better”的潜力,尤其在体外低肿瘤抗原表达细胞模型中IBI3003相比JNJ-5322更优,显示了更好肿瘤杀伤效力。
另外,在IBI3003中澳同步临床1期剂量爬坡研究中个例患者的数据中也能初探药物潜力:1)一位既往接受过8线治疗(含BCMA CAR-T和GPRC5D CAR-T)的MM患者在接受IBI-3003治疗后第1周期即获得部分缓解(PR),第3周期获得VGPR;2)一例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含CD3/BCMA双抗TQB2934)患者,过往最佳疗效为获得SD,而在接受1周期的IBI-3003治疗后便获得了VGPR。
信达生物的TCE布局潜力不可小觑,最早CLDN18.2/CD3管线IBI389在消化道癌症展现很强的疗效潜力,三抗TCE管线IBI3003又在后线MM适应症展现出Me better甚至BIC的潜力,还有后续的MUC16/CD3、DLL3/CD3一些创新靶点的管线布局都在路上。
03
双抗ADC、双毒素ADC叠Buff
在ADC布局层面,信达生物已经从最初Synaffix专利授权SyntecanE技术平台,衍生出自主研发的Topo1i毒素平台SoloTx和双载荷平台DuetTx,三大平台确保了短中长期公司在ADC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Topo1i毒素平台SoloTx构建出的ADC分子已经获得了MNC的认可,DLL3 ADC管线IBI-3009在2025年初以0.8亿美元+10亿美元总包授权给罗氏。
相比时下最热门的Dxd毒素平台,信达生物的SoloTx平台具备差异化优势,包括在血液循环系统稳定性、高亲水性Linker、更强的旁观者杀伤、更宽剂量窗口等等。
而基于SoloTx平台的双抗ADC管线产出也在井喷,以EGFR/B7H3双抗ADC为例,在临床前不同B7H3/EGFR表达谱的CDX模型中展现出色疗效。
ADC板块最吸晴的莫过于双载荷ADC技术平台DuetTx,信达生物可能受到2023 ESMO大会上Trodelvy和Padcev联用治疗耐药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数据启发,该联合疗法的ORR达到70%(较各自单药治疗29%、51%的ORR),存在响应率叠加的潜在效应,并且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1%、86%。
信达生物的DuetTx平台致力于多样化新毒素开发以提升双载荷ADC的治疗窗口和潜力,目前该平台下最快管线为IBI3020(CEACAM5 ADC),已经进入一期临床。
临床前数据显示,DuetTx平台ADC管线多个CDX模型中都展现出较单载荷ADC更强的肿瘤杀伤疗效,并且在Topo1i不敏感模型中依然显示强化疗效,同时安全耐受性良好。
双载荷ADC虽然目前未有大样本临床数据验证,但Trodelvy和Padcev联用数据让市场看到了双载荷ADC可以通过装载不同毒素进行叠Buff增加疗效,这可能成为未来除了增加靶点外ADC更长远的研究方向。
结语:仅仅从国清院抛出的几大早研分子和早研技术平台,我们就能感知到信达生物蕴含的创新能力与活力,或许公司的“2030年5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并不是说说而已。未来几年,我们或许都是信达生物成长路上的见证者,从中型的全球性药企,到Big Pharma的远景。
(转自:药闻社)
转自:市场资讯配资官网
发布于:北京市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